仔豬先天性震顫病,俗稱“仔豬抖抖病”或“仔豬舞蹈病”,又稱傳染性先天性震顫或仔豬先天性陣攣。為仔豬剛出生不久,出現全身或局部肌肉陣發性攣縮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的特征為新生仔豬全身或局部肌肉痙攣,一窩仔豬中有的部分發病,有的整窩發病,死亡率可高達100%,給豬場生產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該病最早由德國scholler于1854年發現,隨后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陸續報道了此病。羅清生等(1960年)在國內首次報道此病,此后在我國東北三省及山東、江蘇、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各省都有此病報道。近年來該病在我國許多地區豬場的發病率均有所增加。尤其在各養豬密集區域,該病已呈流行之勢,F就筆者對該病的了解,總結如下。
一、流行特點
該病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國。具有傳染性,只在新生仔豬期間發生,成年母豬多為隱性感染,各品種之間易感性無明顯差別。該病的傳染途徑是由母豬通過胎盤直接傳染給仔豬,但仔豬間一般不存在水平傳播。同一感染豬群中,通常早期出生的仔豬感染癥狀比較嚴重,而后出生的感染癥狀比較輕微。此外,有報道認為成年豬間可發生迅速的水平傳染,交配可使公母豬問感染或被感染。
二、病因與分類
目前對本病的病因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是先天遺傳,有人認為是病毒感染引起,還有人認為是毒素誘發而起。根據病理組織學病變,目前該病可分為A型(AⅠ-AⅤ型)和B型,前者肉眼可見明顯病變,并可見大腦、脊髓的顯微鏡變化,后者沒有可見的明顯變化。A型病因包括經典豬瘟病毒(AⅠ型)、偽狂犬病毒或未知病毒(AⅡ型)、性別連鎖基因(AⅢ型)、常染色體連鎖(AⅣ型)、隱性基因及敵百蟲中毒(AⅤ型)。其中AⅡ型在我國最為常見。
(一)AⅠ型
AⅠ型先天性震顫型由典型豬瘟病毒引起,并可在體內帶毒90天,體外散毒56天。由于母豬懷孕早期(10-15d)感染豬瘟,豬瘟病毒經胎盤感染胎兒而引起整窩中40%的仔豬患病。主要的病理損害是小腦發育不全和腦脊髓鞘形成不全。據我國臺灣學者研究,實行超前免疫的種用母豬,其免疫力降低,8周齡可被豬瘟感染,但不表現臨床癥狀,成為帶毒者,妊娠后所帶豬瘟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而發病。
(二)AⅡ型
AⅡ型先天性震顫由偽狂犬病毒或未知病毒(研究者認為是一種未知的大小約為20nm的似立方體病毒,與圓環病毒和髓磷脂異;蛉毕萦嘘P)感染所引起。母豬懷孕10-50天齡的胎兒感染病毒,致使同窩中高達80%的仔豬發病,但死亡率相對不高,多數可在2-4周齡康復。主要的病理損害是脊髓鞘形成不全。在有關該病的報道中,PCV常在延髓的細胞核中,小腦細胞和下位運動神經元、肝臟、肺、淋巴結中被發現,同時伴隨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
(三)AⅢ型
AIII型先天性震顫是最重要的遺傳類型,是一種隱形的伴性遺傳,常見于蘭德瑞斯豬或其雜種母豬的后代,其發病率可達11%,而在約克夏、漢普夏和杜洛克等品種的豬,發病率只有0.3%-0.8%。鏡檢結果顯示患病豬髓鞘形成中神經纖維的減少。本型屬性別連鎖隱形遺傳,約半數公仔豬在出生時即患病,許多病仔豬被母豬壓死或踩死,有的因吮乳困難而餓死,大多數患病仔豬終歸死亡。幸存者可活到成年、震顫癥狀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只有在應激反應時才可能出現輕微震顫。據報道,用蘭德瑞斯母豬與長白豬交配可控制本病的發生。
(四)AⅣ型
AⅣ型先天性震顫常見于威薩克斯白肩豬。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約25%仔豬患病,不論性別,大多死亡。病理特征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脂質代謝缺陷,導致脫髓鞘作用和復髓鞘形成,病仔豬肌肉震顫,難以站立、共濟失調。
(五)AⅤ型
AⅤ型先天性震顫在斯堪的納維亞曾自然發生,亦可在母豬懷孕期(特別是45-75d),使用敵百蟲等殺蟲驅蚊滅螺毒鼠藥和有機磷制劑引發實驗性病例,可使所生仔豬90%-100%發病,主要病理損害是小腦發育不全和髓鞘形成不全。
(六)B型
關于B型先天性震顫的引發原因目前尚屬未知。鑒于目前多病原單一或混合感染、營養代謝、隱性遺傳病等多因素均可引起豬繁殖障礙病,筆者認為引發該病的原因具有地域差異性,不僅與豬瘟、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的胎盤感染有關,而且與母豬孕期營養不良有關,如維生素和無機鹽缺乏,磷、鈣比例失調等;隱性遺傳病、仔豬產后低血糖癥、仔豬出生缺氧癥等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三、臨床癥狀與診斷
據報道,不同類型的仔豬先天性震顫其臨床癥狀各異,具有一定的類型差異性。但在我國普遍表現為以下癥狀:
出生后馬上出現震顫。全窩發病則癥狀嚴重,部分仔豬發病則癥狀輕,不易發現。局部癥狀多為耳和尾抖動,嚴重的全身有節奏陣發性痙攣,軀體和頭部劇烈抖動。站立不穩,多為跳躍姿勢,不能走路,吃奶困難,多因饑餓而死。本病站立時癥狀明顯,躺臥時癥狀緩解,睡覺時癥狀消失。再有,有的病例后軀肌肉強制性痙攣,尾部輕微震顫,后肢叉開呈犬坐姿勢。驅趕時,步態僵硬。本病耐過1周可不死,3周內震顫癥狀逐漸減輕或消失。妊娠母豬發病時,在仔豬出生前沒有任何癥狀。成年豬呈隱性感染,不顯癥狀。
四、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特點兩者結合的方法進行。首先運用流行病學信息統計和基本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可對該病進行初步分型診斷,如豬瘟、偽狂犬抗體水平檢測,Ⅱ型圓環病毒的監測以及品種性別發生率信息統計分析等;在此基礎上進行現場尸體剖解,對中樞神經組織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如發現明顯的髓鞘形成不全,腦血管周圍充血、出血,小腦發育不全,小腦輕度炎癥或變性,小腦硬腦膜縱溝竇水腫、增厚和出血等病變可以確診。然而,由于引起該病的因素不單一,目前仍沒有簡單、高效的病原診斷方法。
本病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目前對該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同時通過加強飼養管理降低發病率和提高存活率。
(一)預防
無本病的豬場在引進種豬時,要了解產地的疫情,不到曾發生過本病的豬場引種。加強種公、母豬的飼養管理,保證青綠飼料供應,母豬妊娠后期注意蛋白質飼料、維生素和無機鹽等微量元素的補充。若仔豬一旦發生此病,應將父系公豬淘汰更換,同時發病窩的仔豬不應再留作后備豬,避免隱性遺傳的發生。此外,此病的發生與豬瘟、偽狂犬、藍耳、圓環等病毒性疾病有關,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好中藥保健,提高豬群自身免疫力及健康度,同時選用優質高效的疫苗,制定合理的防疫免疫程序,謹防病毒侵害豬的腦神經系統而誘發該病,中牧股份生產的豬瘟、偽狂犬、藍耳和圓環等疫苗,上市以來,被廣泛使用,深受養殖企業的信賴,可有效減少仔豬抖抖病的發生。
(二)護理
患病仔豬主要是因吃不上奶或行動困難而被餓死、壓死、踩死,因而飼養員要加強對仔豬加強護理,助仔豬找到奶頭,使其盡早吃到初乳;對患病嚴重的仔豬要定時進行人工哺乳,先飼喂初乳,2-3天后喂奶粉,按1: 3的比例把奶粉與葡萄糖混在一起,加水煮沸待溫后,用奶瓶喂,每2-3小時1次。對一些精神狀態良好、趴在地上行動困難的病仔豬,在兩腿問系上細繩,讓其緩慢站立前往吮奶。然而,在集約化養殖中,由于護理小豬需要很大的精力,所以,對個體太弱和病情嚴重的豬藥堅決予以淘汰。另外,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恒定的溫度有助于仔豬的康復,一般****溫度保持在31℃左右。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對于發生本病的豬場,如一時無法淘汰病豬,只能采取對癥療法,如對于震顫的仔豬,可用硫酸鎂進行對癥治療,以減輕癥狀和病死率,同時配合注射含鈣、含硒的藥物,如維丁膠鈣、亞硒酸鈉等;對于母豬可用鈣粉或蛋殼、何首烏粉,混合拌入飼料內喂,以增加乳汁中鈣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