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用瘦肉型品種。豬的品種不同,胴體瘦肉率也不同,一般國外豬種以及我國培育豬種瘦肉率明顯高于我國地方豬種;選擇優良的瘦肉型品種,如杜洛克、漢普夏、大白豬、長白豬等作為種用,可以明顯提高肉豬的胴體瘦肉率;
(2) 適當提高飼料蛋白質水平,飼料是保證豬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也是肉、脂、骨、皮等組織營養形成的主要原料。飼料營養水平的高低對豬的增重和體品質有顯著的影響。同時保證各種氨基酸的均衡供給。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蛋白質的供給水平應有所調整。一般地,體重10-35千克階段,粗蛋白質水平為20%;體重35-65千克階段,粗蛋白質水平為17%;體重65-90千克階段,粗蛋白質水平為14%高營養水平,3 個生長階段每千克飼糧含消化能均為12. 54 兆焦;
(3) 限飼控制營養水平,采用適當的飼養方式,采用"前敝后限"的喂養方法,在育肥豬體重達到60千克以上時,按自由采食量的85%~90%喂給精料;日采食量每減少10%,可提高瘦肉率1%~1.5%。營養水平高,飼養期縮短,飼料利用率高;營養水平低,則飼養期長,飼料利用率低。營養水平與瘦肉率的變化不明顯;
(4) 適時屠宰。育肥豬在不同體重屠宰,其胴體瘦肉率不同,豬的品種不同,掌握適宜屠宰體重,可提高豬的瘦肉率;一般180日齡體重達到100 -120千克左右時屠宰為好,任何豬包括瘦肉型豬超過6月齡后脂肪沉積都會大大增加,加大了飼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