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繁殖失敗有下列幾種表現:
1、母豬群不發情
2、公豬群的配種能力差
3、母豬配種后再發情
4、流產
5、空懷
6、木乃伊胎
7、死產
8、產仔數太少
一、母豬群不發情
多數或整群母豬斷奶后不發情應及時調查分析其原因,可以從斷乳至交配間隔的數據,拿來與過去記錄比較,一般斷乳至交配間隔應該少于10 天,理想的天數是7 天或者更少,斷乳至交配間隔期過長,拖延了母豬分娩時間,導致全年每頭母豬窩數減低。
常有的原因是瘦母豬癥候群,通常是年輕母豬在泌乳時營養不良而造成的,我們應該檢查胎次分布,以確定問題是否存在于年輕母豬群,不能簡單認為母豬繁殖效率差是傳染病造成,希望投于抗生素就解決問題,斷乳后不發情經常是豬場管理的問題,與傳染病關系不太大。
觀察母豬陰戶紅腫,有粘液流出,就可以找出發情的母豬,但是,往往由于工人不熟練,有些母豬發情現象不明顯,而錯失了配種的良機,觀察工作最好在早晨和黃昏涼爽時進行,以豬試情來協助發情的觀察及時間確定,可提高受胎率。
熱天氣可以拖延斷乳至發情的間距,在熱應激的威脅下,排乳母豬的胃口不良,導致母豬攝取營養的不足,這造成了常見的瘦母豬癥候群,離乳母豬與公豬最好混欄飼養或與公豬并欄刺激有助于發情。
二、公豬群的配種能力差
公豬發育時得不到妥善管理,將會使公豬缺乏性欲,年輕的公豬由于無經驗,在第一次交配時可能出現性無能現象,這些公豬不必馬上淘汰,因為性無能的現象只是短暫的,高溫不但對公豬產精作用不利,同時也會減低性欲,潮濕和高溫的下午,公豬的交配行為顯得怠惰,公豬腳部發育不良、關節炎、腿或腳受傷均會影響其性欲及交配能力。而認定永久性無能的公豬應予以淘汰。
三、母豬配種后再發情
配種后再發情是懷孕的失敗。豬場重配率,正常為15%以下,重配率高,將延長分娩間隔,降低全年每頭母豬窩數,母豬在配種后18-24天又發情為懷孕失敗,或懷孕12 天之內流產所致。
懷孕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是配種時間的延誤,****的配種時間是母豬開始發情后的21-22 小時,如果母豬發情觀察,每天只有一次,許多母豬何時發情很難確知,想找出準確的配種時間就比較難。
母豬在發情后24-36小時排卵,在大型現代化的養豬場是沒有辦法確定每只母豬何時排卵的,每天觀察母豬發情一次,再加上發情的母豬只配種一次,單次的發情觀察和單次的配種導致母豬懷孕率相當偏低。
在單次觀察發情的母豬群,做間隔4-12小時兩次配種,證實可顯著提高母豬的懷孕率和產仔數,豬場的生產力,主要由母豬每年所生產的活仔豬來評定,高效率的母豬應該花大多數時間懷孕,分娩和哺乳,離乳至再配種的間隔應愈短愈好。
另一個影響懷孕率的因素是公豬的使用。沒有充分使用的公豬,精液品質較差,使用不足兩周的青年公豬,其頭次射精活精蟲量很少,一些人很耽心公豬使用過頻,其實只要一星期內使用不超過4次,是不會降低其生育能力的,能夠引起母豬返窩率高的傳染病包括豬呼吸與繁殖障礙綜合癥,豬細小病毒病,布氏桿菌病等。
四、流產
通常母豬的流產率是2%,經常發現的流產已經形成的胚胎,未成形的胎體易被忽略,這種早期流產,僅發現重配率增加及不規律地再發情,因此,有兩種流產:
第一:是肉眼可見的流產。
第二:是在分析繁殖登記時發現高重配率,重配時間的拖長。能夠導致母豬流產卻沒有其他明顯病征的傳染病,有豬布氏桿菌病和鉤端螺帽旋體病。
母豬配種后一個月發生流產的,經常是由鉤端螺旋體病引起,豬布氏桿菌癥可以在懷孕期的任何階段造成流產,其他的傳染病能引起流產且有其他更明顯病征的包括豬呼吸與系列障礙綜合癥。
此病引起母豬的懷孕率及分娩率降低,接著有偏高的死產及離乳前仔豬死亡率,典型豬瘟及偽狂犬病亦可引起母豬流產,唯有完全易感的種豬群爆發豬瘟時有流產現象,每當豬場有流產爆發時,會認為是豬細小病毒(PPV)引起,但PPV 絕對不會有流產爆發現象,霉菌毒素也經常被認為是引起流產的原因。
五、空懷(NIP)
空懷乃配種后的母豬由于不再發情誤為懷孕,但到了分娩期卻不產仔,一般空懷現象只在5%內,有些空懷是母豬早流產或胚胎死亡后再發情沒有被覺察所致,空懷率增高的原因可分為兩種:傳染病引起或者是管理問題,最常見的是發情檢查能力低所引起的,由于常用的母豬懷孕診斷法是通過重機關報發情檢查,因此發情檢查能力差將造成:
第一種:虛增的懷孕率;
第二種:過高的空懷率。
如某豬場的懷孕率是90%,而分娩率只有80%,這不但是意味高空懷率的問題,同時也可能是懷孕診斷力差或低懷孕率造成的,實際的懷孕率可能只有約85%,引起懷孕失敗特別是不被發現的早期流產的疾病也會增高空懷率。布氏桿菌癥可造成高空胎率卻不顯其他病征,豬呼吸與系列障礙吸綜合癥的其中一個癥狀也是高空胎率或低的分娩率。
六、木乃伊胎
木乃伊胎胎兒死亡未能排出,當液體被吸收后,顏色變褐、灰或黑色,形成木乃伊胎,懷孕后期死亡胎兒,在生產時通常只有部分木乃伊化,但少有造成整群母豬產下木乃伊胎,導致木乃伊胎發生的重要傳染病原是豬細小病毒及豬腸病毒。
七、死產
母豬生產過程中仔豬死亡便是死產。由于許多夜間分娩時看護不周引起死產,死產亦包括產后才死去的仔豬,死產率不應超過6%,年老母豬的子宮無法收縮或胎兒過多拖長分娩時間,而導致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缺氧死亡。
死產往往是最遲產下的幾頭仔豬。死產率的增加可能與胎次過高的母豬群有關,若有明顯關系,則必須按步淘汰和引進新母豬,沒有任何傳染病以死產為特征,雖然鉤端螺旋體會造成死產,但常見的病征是流產,由豬細小病毒感染造成的,往往是木乃伊胎,偽狂犬癥亦可造成死產,然而,它不是唯一的癥狀,其他可能造成死產的傳染病原是乙型腦炎病毒、弓形蟲和霉菌毒素,然而,這些傳染病原是否會嚴重造成死產,則難以診斷。
八、產仔數太少
全年每頭母豬所產離乳仔豬或上市豬的頭數,取決于活產仔豬數的多少和分娩間隔期的長短,此數據應與死產率有關,影響產仔數的原因很多,豬的品種會影響產仔數,但最重要的還是繁殖管理。
許多豬場只做單次發情觀察和單次的配種,再加上不準確的配種時間,不但影響懷孕率同時影響產仔數,復次的配種則能增加懷孕率和產仔數,胎次亦可影響產仔數,產仔數會隨著胎次增加,巔峰期為第三至第六或第七胎,隨后會相應的減少,應通過繁殖記錄以確定豬群第幾胎次淘汰最為適合。
同時也要檢查后備母豬數目,以確保育種母豬群經常處于良好繁殖表現的胎次,公豬對產仔的影響不太明確,公豬的表現可從母豬記錄卡獲得,通過懷孕率和產仔數來評審公豬的表現,在分析時,須一起從每窩活存仔豬數,產仔數和母豬平均胎次著手,年輕的公豬與年輕的母豬配種產仔數較少。
一、豬細小病毒。≒PV)
豬細小病毒病是豬繁殖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豬細小病毒抵抗力頑強,對環境溫度,PH及一般的消毒劑均較穩定。在養豬較興盛的地區,幾乎都有感染PPV 的豬只,沒有明顯發病。
患豬亦很快永久性免疫,野外感染成為自然接種疫苗,最主要的癥狀見于懷孕母豬,新母豬在懷孕前半期被感染,病毒品走私案進入子宮,感染胎兒,導致胎兒死亡,脫水干枯變成棕黑色,稱為木乃伊胎。
由于病毒逐一侵襲胎兒,被感染有胎兒發病死亡于不同階段的懷孕期,所以感染PPV 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產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兒,新母豬在配種之前感染PPV 將產生抗體,但許多母豬于第一產次配種前無自然感染的機會而沒有免疫力,這些易感母豬在懷孕前半期感染PPV,會造成繁殖障礙,其實PPV 廣泛存在時,大部分母豬皆感染后免疫,第一次懷孕的母豬則例外,它們一旦被感染將發生系列障礙,無抗體新母豬在配種前受感染最安全,所以趁早讓新母豬獲得感染,使其產生免疫力。大部分的新母豬在配種之前已經產生PPV 抗體。
PPV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礙是否嚴重,要看多少頭新母豬配種前為易感而定,有些豬場的所有母豬在配種前已有抗體,那么該場就不會有PPV 感染癥,對PPV血檢抗體陰性的新母豬可用主動免疫方法接種,放入血清陽性老母豬混養,使其感染而獲得免疫方法可用于流行區,豬細小病毒滅活苗在新母豬配種前二月接種一次,可預防本病發生,此外,將新母豬初配年齡延至9 月齡以后可明顯減少PPV的感染。
二、豬的腸病素感染癥
SMEDI綜合癥(死產,木乃伊化胎兒,胚胎死亡及不育癥)是用來形容腸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繁殖障礙,腸病毒感染癥在世界各地皆有出現,此病毒有好幾種血清型,斷奶前的仔豬得到母源抗體保護,仔豬斷奶后被混在一起受到感染,在部分的新母豬在配種前因自然感染獲得免疫能力,因此,腸病毒感染造成的系列障礙只是偶發于母豬群,當新母豬被引進農場時,由于存在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則引進豬或本場母豬仍可發病。
除了木乃伊化胎兒,豬的腸病毒感染通常沒有別的特殊癥狀,豬細小病毒也能造成木乃伊化胎兒與本病較難鑒別診斷,如果新母豬頭胎產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兒,很可能是豬細小病毒引起,如果此癥狀只出現在外購母豬的頭胎,那么有可能是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分離或抗體檢驗死胎有利于確定診斷。
由于腸病毒的血清型太多,尚無有效疫苗,最常用的控制法是使新母豬在配種前一個月,搜集斷奶仔豬的新鮮糞便混入飼料,新引進的種豬亦可采用上述方法,免疫之后再配種,此有助于易感豬產生腸病毒的抗體,應避免引進懷孕的新母豬。
三、鉤端螺旋體病
豬鉤端螺旋體癥由鉤端螺旋體引起。病菌進入豬體內,集聚于腎臟,幾天后病菌可以從尿液排出,為期數月。鉤端螺旋體通過被損傷的皮膚傷口或粘膜進入易感動物體內,在現場豬只傳染之根源來自帶菌的老鼠和豬。
鉤端螺旋體病僅有輕微臨床癥狀出現,病發初期為患畜體溫上升和食欲不振,此種癥狀維持1-2 天。過后幾天,癥狀變輕微。就在這階段,患畜開始經尿液排菌,持續數周。此病將慢慢地傳布于整個豬群,才懷疑有鉤端螺旋體病存在。最重要的癥狀是懷孕母豬預產前一個月發生流產。雖然懷孕末期流產最為常見,但是早期流產亦會發生,嚴重型鉤端螺旋體病為患豬出現黃疸,血尿及死亡率高,但并不常見。
如果母豬在預產前一個月流產(偶而會在懷孕早期發生),并且無明顯病征,則應懷疑有該病的存在,實驗室診斷最普遍的方法是近期內發生流產的母豬群抽血檢驗。
治療與控制:鼠患是主要的鉤端螺旋體感染源,鼠患的控制再配合農場衛生措施及消毒有助于控制本病,最主要的控制辦法是接種菌苗及抗生素療法。
四、布氏桿菌病
豬布氏桿菌病是由豬布氏桿菌所引起,本病遍布世界各地,豬只可通過吃下被病菌污染之食物或交配時感染,當母豬同欄飼養時,流產胎兒,胎膜或分泌物被其他母豬吞食而感染,患病公豬大量排菌于精液里,經配種感染母豬,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均能感染,大部分的患畜最后均會自行恢復,僅有少數變成持久性感染成為持續之感染源。
防治措施:一旦有大群母豬在配種30 至40天后再發情,應懷疑為本病,實驗室診斷最簡單實用的方法為平板凝集試驗,4分鐘之內出現凝集的判為陽性。治療與控制:布氏桿菌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一般采用定期抽血檢疫,淘汰病豬結合有計劃的菌苗接種,可以控制本病,培養健康豬群。
五、豬呼吸與繁殖障礙綜合癥(PRRS)
發病豬場死胎數增加,初生幼豬的死亡率高,癥狀常見于2-5周齡仔豬,初期癥狀與流性感冒頗相似,開始有一小群豬只同時出現眼腫,精神不振,全身怠倦及呼吸道臨床癥狀,病情持續幾天,在這段時間內,母豬懷孕率及生產率有顯著的降低。
一些場的母豬流產,后30 天流產較常發生,沒有流產的母豬則產下許多死胎,或產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兒,亦可能產下非常衰弱的幼豬并且生下不久就夭折,未足懷早產亦會發生,產下的乳豬顯得精神不振,哺乳時快速腹式呼吸,離乳前仔豬死亡率可高達30-50%,在離乳仔豬常見呼吸困難,生長遲緩及死亡,在肥育期臨床癥狀則較輕微,發病豬場本病流行期為1-3個月,病情發作三個月之后,豬只的健康與生產善逐漸回復正常,自此之后,肥育豬及母豬群將繼續出現問題但不會嚴重。目前本病病毒的血清型尚不了解,有的場抗體陽性,可是豬群無癥狀,這意味著某血清型病毒的致病性并不強,只引起患豬輕微發病。
治療與控制:迄今本病尚無有效療法,使用抗菌劑有利于控制二次細菌感染,撲殺患豬,重建保育豬群,再配合“全進全出”的方法才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使離乳仔豬保持無病毒感染,同時只有血清抗體陰性的種豬方可引進豬場。引進種豬必須隔離,隔離時間為1-2 月。以便重新抽血檢驗抗體,一旦發現PRRS 抗體減低或兩次證明血清抗體呈陰性的豬只方可進入豬場,本病目前尚無可靠疫苗。
六、偽狂犬病
孕母豬死產,流產及產下木乃伊胎,流產率50%,流產率50%,流產胎兒大小較為一致,發病多見于繁殖旺季,防治時可注射疫苗。
七、乙型腦炎
孕豬主要表現為流產,產出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及畸形,亦可產弱仔,流產數不影響下次配種,公豬常單側睪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