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豬都是會養成習慣的動物,如果將豬場各項單獨的操作安排成一個連貫的工作程序,兩者都會從中獲益,F代化規模豬場,分工是相當明確的。人如果每天/周都按照同樣的工作程序去工作,那他就會更加有效的記得工作程序和利用時間,那些工作安排混亂和隨便的主管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在豬場,妊娠和哺乳母豬的管理是一個整體,這里提供一份胎齡結構檢查表,供養豬職業經理人檢查之用。
1.種豬場的正常年更新率45%,3胎后母豬6-8%死淘率。(三胎以上的母豬,每胎6-8%的死淘率)
2.如果是新豬群,第一年更新率在20-25%,第二年達到30%。
3.母豬留種率
繁殖規模等硬件條件決定了選種率和存欄量,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理解的。豬場的留種率,基本上是由后備母豬需求量來決定的。
為什么第一胎留種率最高?種豬場留種應該從產房就開始做起,有些初生重很低的二元雜或純種,就不應該給牠編耳號,要避免這些豬以后在保育舍可能也長的很漂亮,但是他的遺傳潛力即基因是不好的,我們是無法看到的。
4.母豬終身生產性能計算公式:
平均每胎死淘率=每年每頭母豬產仔窩數/年更新率
比如:2.3/0.3=7.6%
終身生產性能(終身生產斷奶仔豬數)=豬場死淘母豬的平均胎次*平均每窩斷奶仔豬數。比如:5.2 X 10=52
5.母豬淘汰的依據(多數種豬場應該是多主動淘汰,少被動淘汰)
健康的豬場種豬淘汰的主要原因應該為:年老、生產性能低下、非生產天數長,而不是被動淘汰多。事實上,如果是正常使用生產管理軟件(Pigchamp等)的豬場,統計員每月要給配種懷孕舍組長列出下個月擬淘汰母豬的清單,供現場核對。
1. 生產現場有針對性的淘汰是一種管理措施,記。涸撎蕴瓡r就淘汰,不要猶豫。后備母豬的補充要有計劃,且源源不斷。
2. 合適的后備母豬育成是提高豬群生產效率和生產性能的第一步,淘汰生產性能低的差母豬只是第二步,兩步都要緊密配合、緊密監管。豬場沒有后備母豬的貯備與補充,談任何淘汰率都是奢想。因為保持種群數量的穩定是第一原則。
3. 母豬死淘的平均年齡應大于5胎,這是保證三胎以上能繁母豬占到75%的關鍵因素。(各位可以計算一下,你的豬場三胎以上母豬占多大比例??)因為頭胎及二胎母豬的母源抗體相對于經產母豬來講偏低,一個豬場太多的年輕母豬補充上去的豬場生產肯定會是不穩定的。任何豬場切忌母豬胎齡結構呈現兩頭翹中間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