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生后,體格往往大小不一;較小的仔豬又沒有足夠的能力竟爭奶頭,這些小豬最容易死亡,或成為病豬、僵豬,是種豬生產的一大損失。而在哺乳階段如果寄養合理,仔豬斷奶后整齊度將大大提高,成活率明顯上升,為整個分娩舍的全進全出制度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
一、臨時寄養
每間產房的負責人必須清楚,自己負責的欄舍里,有多少頭仔豬沒有吃到足夠的奶水,而導致生長受阻。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用一個小夾子,來標記弱仔的頭數。時刻提醒飼養員及主管,這個欄里有幾頭仔豬需要寄養。
母豬在分娩開始的時候,最初產仔1至2頭的時候,往往會有大量的乳汁分泌出來,此時可以把需要寄養的仔豬(7日齡之內)抓過來,吃奶。每頭弱仔每天保證兩次,每次30ml初乳。連續3天,即可大大提高這些弱仔的成活率。
二、6小時之內的初乳最有營養
初生仔豬沒有免疫力,豬和人不同,幼兒可以通過母體從胎盤中獲得免疫球蛋白,但是豬不同,母豬血液中的抗體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故仔豬出生后體內抗體幾乎為零,處于免疫空當狀態。
而初乳中含有大量從母豬血液中移行來的抗體 (母源抗體),此抗體雖是高分子蛋白質,但其大部分能原樣不變地通過腸壁進入仔豬血液中,起全身免疫抗病作用。但母源抗體這種原樣吸收的時間有限,并隨出生時間延長而減弱,且于生后的幾十小時內終止,這一終止現象叫閉鎖。因此,對于初生仔豬,最關鍵的因素即需要立即攝取足夠的初乳,獲得被動免疫力。
研究表明,初乳吃得越早越好。母豬從分娩開始,6小時內的初乳,最有營養,如果仔豬在出生6小時內,吃到40ml初乳,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被動免疫,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三、仔豬寄養的四大原則
1.調強不調弱。如果仔豬的母親奶水不足,需要寄養出去幾頭小豬的話,那么一定要選擇那些比較強壯的個體,這些仔豬已經吃到了足夠的初乳。須知寄養的仔豬畢竟屬于外來戶,有可能會遭到其他仔豬的排擠,如果本身不夠強壯的話可能也吃不到奶水。再者,環境的突變也有可能導致仔豬發生應激,比較強壯的仔豬更容易渡過難關。
2.均窩法。在商品豬場,此法可以推廣,按個體大小來調窩。把時間相近的兩窩仔豬,其中體型較小的由一頭母豬負責喂養,體型較大的仔豬由另一頭母豬負責喂養,在母豬分娩24小時后根據仔豬體重大小進行寄養,使同一窩次的仔豬實現整體的均勻度一致。但這種方法在種豬場(GGP和GP場)不能適用,因涉及到品種問題,及遺傳評估。
3.早發現早寄養。一個優秀的員工,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仔豬,并正確評估。是仔豬個體沒有吃到足夠的乳汁,還是母豬本身的問題。并迅速做出決策:寄養。
4.更換母豬。當母豬因疾病問題,導致無乳或少乳,不能再繼續哺乳時,此刻我們應該早做決定。將問題母豬移走,更換1頭泌乳量大的母豬過來。俗稱奶媽母豬。第一胎母豬不適合做奶媽母豬。奶媽母豬的哺乳期控制在兩個階段,一是哺乳期25天,二是哺乳期42天。斷奶后可在7天左右正常發情。
四、仔豬寄養的三大誤區
1.僅在仔豬出生72小時內做寄養工作。每一頭仔豬,每天的表現都會不一樣,是長胖了?還是生長受阻?仔豬的寄養,應該是一個持續的工作,每天都要做的日常工作。
2.將要淘汰的母豬作為奶媽母豬。這些要淘汰的母豬,多是有問題的母豬,或奶水不足的母豬。這類母豬不建議做奶媽母豬。
3.仔豬寄養后沒有評估。一些仔豬可能并不吃其他母豬的奶水,如果不能發現這個問題,那么這頭仔豬會餓死;蛞恍┠肛i并不喜歡其他仔豬,豬始終保持俯臥狀而拒絕哺乳。還有一些母豬發現其他仔豬來哺乳時,會咬死仔豬。仔豬的寄養,并不是簡單的把仔豬從一欄調到另一個欄,或更換一頭母豬就結束了,寄養后的評估工作常常被忽略。以致造成寄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