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降低仔豬斷奶后的環境應激,最好維持原圈、原哺乳期飼料飼養,以免影響食欲和引起疾病。斷奶時可將母豬趕出欄,仔豬留在原舍,仔豬不離欄、不并欄,晚上讓母仔豬團聚。
通過3~5天的過程斷奶,仔豬較適應。在調圈分群前3~5天,使仔豬同槽吃食,一起運動,彼此熟悉。再根據性別、個體大小、吃食快慢等進行分群,每群多少視豬圈大小而定。
應該讓斷奶仔豬在圈外保持比較充分的運動時間,圈內也應清潔、干燥、冬暖、夏涼,并且進行在固定地點排泄糞尿的調教。
斷奶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6~28℃。新斷奶仔豬環境溫度應與其在產房時的環境溫度一致,視豬群的動態逐漸降至所需溫度。
仔豬斷奶后最初幾天,常因環境的改變表現精神不安、鳴叫。為避免精神應激,可以采取間斷性斷奶,讓仔豬多采食、少吃奶,慢慢過渡到完全斷奶,逐漸適應離開母豬后獨立生活。變換飼料要逐漸進行,不應一次更換,逐漸做好飼料過渡,并在飼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
適時斷奶
母豬的哺乳期為2個月左右,一頭母豬一年一般產2胎,哺乳期長,空懷時間增大,利用率下降。而母豬年消耗的飼料基本固定,所以母豬產仔豬數量越少,成本就越高,實行仔豬適時斷奶是提高母豬繁殖力的一項有效措施。
適時斷奶日齡,斷奶日齡從生理上分析,一般在母豬產后3~4星期斷奶。仔豬斷奶時原則上體重不少于4千克,此時仔豬生長發育接進正常,已有一定的適應環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對斷奶的影響較小。
斷奶時間的選擇最好是根據仔豬的身體狀況和母豬的身體狀況進行,也可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一次性地全窩斷奶、分批斷奶或逐漸斷奶。
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差異不大,體重相差不大,則可以采取全窩斷奶。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參差不齊,則可考慮分批斷奶。為了減少仔豬斷奶后產生的應激,一般選擇逐漸斷奶法。
實時開食
抓好旺食增加采食量,是提高仔豬窩重的關鍵。旺食期從仔豬正式吃料到斷奶的一段時期。
這階段仔豬能大量采食和消化植物性飼料。補料的目的在于補充仔豬的營養需要,應盡量設法讓仔豬多吃快長。增加采食量,提高仔豬窩重。
仔豬補料最好采取干粉料自由采食,不能斷水斷料,以防饑餓過食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瀉。如采取定時飼喂,補料次數要多,每天可補喂飼料7~8 次,其中一次宜在夜間,每次喂量不宜過多。
同時應設仔豬補料間(欄),堅持先給仔豬補料,然后再讓仔豬哺乳。這樣,仔豬就能吃料多,增重快。
仔豬斷奶后,采食量逐天增加,日增重也快,飼料報酬高,選用營養全面、消化率高、適口性好的乳豬配合飼料,促進仔豬多采食,是提高仔豬個體體重,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
在飼喂上,采用糊狀料或濕料飼喂可增加仔豬的采食量。在飼喂次數上,實行每天飼喂5~6次,在夜間增喂1次,同時供給清潔的飲水。
搞好衛生
實行空欄消毒和帶豬消毒制度,減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將產房和保育舍進行空欄消毒,空欄時間要有10~15天。
空欄時先把其徹底洗刷干凈,然后用2%~3%的燒堿溶液徹底消毒,空欄5~7天后再換一種消毒液消毒一次,再空欄2~3天后用凈水沖刷干凈備用。
日常工作中還要實行帶豬消毒制度,帶豬消毒時應注意圈舍死角及網床下面的徹底消毒。
此外,圈舍內要保暖、通風、干燥、衛生,給仔豬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這樣可大大降低發病率,提高仔豬成活率。
應激治療
保育仔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斷奶后產生的應激綜合癥,表現為仔豬精神狀態不佳,呼吸不暢,腹瀉。
在保育豬群的生產管理中,除供給合理的配方飼料,提供適溫,做好通風、清潔衛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還應在其飼料里添加適當的抗應激綜合癥的藥物。
剛斷奶仔豬可每頭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1毫升。斷奶前后1星期使用泰妙菌素加金霉素,或氟苯尼考,或強力霉素加電解多維拌料飼喂,進行藥物保健,提高抗病能力。
出現腹瀉的可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氟哌酸、恩諾沙星等藥物,有條件的豬場先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對腹瀉嚴重豬只,可結合腹腔補液或口服補液鹽飲水。
水腫病治療,斷奶仔豬發生水腫病后應及時隔離治療,一般可采用對因療法和對癥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2.5%恩諾沙星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1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蛴镁S生素C注射液2毫升、地塞米松15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1次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