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收儲改革元年風云變幻 今年底線思維仍將繼續
- 發布時間: 2017-02-09 點擊次數:660
-
2016年作為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元年,玉米市場可謂跌宕起伏。2016年相關政策持續出臺,玉米價格漲跌互現,下游需求風云變幻。從年初的停止臨儲收購預期,導致行情震蕩下行,到新糧上市前由于優質玉米稀缺,玉米價格一直表現較強,而隨著新糧上市,市場預期普遍偏空,開秤價格再度大幅下行,但11月份天氣、物流、糧質、農戶惜售等因素齊發力,玉米價格年末逆勢反彈,而進入12月后,上量壓力又促使玉米價格松動。我們將從政策、供需、價格、深加工、養殖、物流等多方面回顧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情況,并對2017年玉米市場做出展望。
2016年我國玉米價格走勢回顧與展望
2016年雖然是玉米市場化的第一年,但玉米走勢依然帶有強烈的政策色彩,全年基本圍繞著玉米的收拋儲情況以及政府的降庫存和調結構的政策預期展開。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整體呈現震蕩走低的態勢,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國玉米均價為1621元/噸,較年初下跌341元/噸,跌幅為17.4%。
整體而言,經過2016年一年的調整,國產玉米競爭力已經有所加強,國內外玉米差價大幅縮小,進口玉米及進口玉米替代品受到明顯抑制,但依然未能解決國內玉米高庫存的問題。
(一)1~5月底單邊下行階段。
2016年初因收儲工作的進行,市場價格初期走勢較為平穩,但隨著收儲工作的進行,加上歷史庫存越來越高,市場預期普遍偏空,期貨市場上一度出現恐慌性下跌。兩會期間對玉米去庫存問題的討論,也導致玉米期貨價格快速下跌,玉米現貨價格也同步下跌,但相對于玉米期貨市場的激烈反應,現貨市場反應相對滯后,但下跌趨勢相同。
(二)6月逆勢上行階段。
進入6月份,因前期臨儲大量收購,導致市場糧源偏緊,同時由于企業庫存處于低位。
隨著有序拍賣啟動,企業急于補庫,拍賣初期成交情況良好,市場價格反彈,再加上有關方面有意通過控制臨儲輪出節奏支撐玉米 價格,造成市場上優質玉米嚴重短缺,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反彈。自2016年5月27日以來,臨儲國產玉米累計成交2146.78萬噸,總成交率18.82%;截至10月12日,拍賣后臨儲國產玉米庫存23610萬噸,從整體成交上看,去庫存速度較慢。
(三)7~9月中旬震蕩整理階段。
自7月初至9月中旬,玉米價格一直在1900~2000元/噸的價格區間中震蕩徘徊,此階段由于主產區新玉米尚未大批量上市,市場新糧較少,供應主要依靠國儲輪出拍賣,市場整體表現較為平靜,因優質玉米緊缺,市場供應處于緊平衡狀態,整體價格表現穩定。
(四)9月中旬至12月震蕩下行階段。
從9月中旬開始,玉米價格從1900元/噸快速回落到11月初的1800元/噸,這主要是由于9月底華北新糧開始上市,市場目光轉向新季玉米,優質玉米需求得到滿足,而陳玉米拍賣成交率卻不斷下滑,供需天平開始傾斜,因此價格大幅回落。
進入11月之后,雖然東北新季玉米開始大面積上市,但由于天氣轉冷,煤炭價格上漲,用煤企業搶煤熱情高,大量擠占鐵路運力,東北貿易商協調不到車皮來發運玉米。
汽運方面最嚴限超令出臺,全國范圍內物流成本大幅提高,部分地區運費甚至出現了翻番的現象,進一步增加了玉米糧源流通難度。
華北方面,由于陰雨、霧霾及降雪天氣輪番上演,導致華北部分玉米出現水分居高不下和毒素超標等現象,華北優質糧源稀缺;再加上前期銷區普遍看空市場,沒有安全庫存,加工企業不得不調高收購價格。低庫存、物流緊張、運費上漲、天氣不利等諸多原因共同催生了11月玉米價格逆勢上行的表現。
進入12月,隨著春節臨近,東北農戶節前還貸變現需求上升,售糧積極性逐步提升,東北產區新玉米上量規模擴大,物流壓力緩解且天氣整體偏好,玉米價格12月再次步入 下跌通道。
(五)展望2017年價格走勢。
隨著元旦、春節臨近,年前基層售糧高峰到來,在市場整體利空氛圍濃郁的背景下,多數農戶已逐漸開始認可當前玉米價格,惜售情緒明顯減弱,且不少農戶還貸、售糧變現的需求增強。同時,近期天氣整體晴好,物流運輸得到緩解,外部干擾因素淡化,產區上量高峰期到來,供應壓力持續凸顯。
2017年上半年,整體供需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參考2016年下半年政策,為保證農民種糧收益,有關方面依然會在玉米價格接近或者跌破種植成本的時候采取有效措施,支撐玉米價格,因此整體價格雖然較為悲觀但預計下跌空間有限。
就目前而言,國內玉米價格階段性、政策性底部已現,為了保證農民利益、實現中央一號文件2020年農民收入翻番的目標,東北玉米收購價格必然不能太低,1300~1400元/噸的成本線目前看來是較為理想的,同時在國內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能夠擋住大量替代品進口,同時減少進口玉米需求,實現玉米供需結構調整的戰略構想。目前,玉米市場化改革已初見成效,2016年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量顯著萎縮。
國內玉米供給側改革,實質是讓供需匹配,在保證國內用糧安全的前提下讓國內玉米具備國際競爭力,從而助力下游玉米消費良性發展,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玉米天量過剩庫存的問題,讓國內玉米市場健康發展,因此當前情況下,玉米價格過分走高將降低國內玉米市場競爭力,會使得進口替代等再次興起,因此玉米價格大幅反彈恐怕也難以實現。
展望2016/2017年度,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三去一降一補”總體工作思路確立,玉米臨儲政策退出,國內糧食供需寬松,由政策市向市場市轉型,玉米價格將完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由于國家不再進行托底收購,雖然玉米消費端出現增長,但目前仍無法改變東北地區玉米結余龐大的局面,因此,2017年國內玉米供應過剩的壓力依然較大。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臨儲拍賣節奏和速度仍然未知,是否會考慮照顧新季玉米銷售而放慢臨儲輪出?且在盈利不樂觀的背景下,農民新季度玉米種植積極性是否會受到較大打擊?新季度玉米種植面積是否會因此大幅減低?這些因素都需要持續跟蹤方可確認。而上述情況的出現均會對2017/2018年玉米供需平衡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總體而言,供應壓力釋放將使2017年上半年玉米弱勢難改,但諸多變化因素使得下半年玉米市場具備迎來拐點的可能。
2016年我國玉米供需情況回顧與展望
(一)玉米市場將維持供大于求格局。
鐮刀彎指導意見執行一年,我國玉米種植結構推進效果顯著,預計今年全國玉米面積調減3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增加超過800萬畝,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
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為36759.7萬公頃,同比下降3.5%,玉米產量為21955.4萬噸,同比下降2.3%,玉米產量終止十二連增。同時,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將2016/2017年度中國玉米消費量預估下調至1.97億噸,低于此前預期的1.99億噸?傮w供需失衡情況有所緩解,但2017年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供應方面,10月臨儲玉米停止輪出之后,市場供應全部由新玉米接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黑龍江、山東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6539萬噸,較去年同期收購量大幅減少3616萬噸。其中,東北三省一區累計收購玉米5250萬噸,內蒙古收購719萬噸,遼寧1126萬噸,吉林1326萬噸,黑龍江2079萬噸。
可以看出,市場化收購第一年,在價格大幅下行以及物流不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玉米收購進度明顯偏慢,市場上存量有限、優質糧源稀缺疊加物流成本大幅上漲,導致玉米價格出現波動,但目前仍有大量玉米未進入市場,對玉米價格構成潛在壓力。
進出口方面,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中國進口玉米14萬噸,較2015年12月份進口量增加6.3%;2016年全年中國累計進口玉米317萬噸,較2015年全年累計進口量減少33.0%,由于國內玉米價格持續下行,進口利潤大幅縮減,對玉米進口起到了抑制作用,相關消費轉入國內,有助于玉米供給側改革進行。
庫存和消費方面,2016年臨儲拍賣總計輪出2179.97萬噸玉米,綜合計算后目前臨儲仍有23629萬噸玉米庫存。其中,2012年產203萬噸,2013年產2946萬噸,2012年產7937萬噸,2015年產12543萬噸。
在2017年上半年臨儲玉米拍賣時,2012和2013年產的臨儲玉米庫存總計3149萬噸已經超期,必須出庫,而2014年產玉米7937萬噸也等待出庫,疊加2016年新產玉米近2.2億噸,供需失衡情況雖然較2016年會有所好轉,但整體依舊不容樂觀。2017年上半年,需要關注臨儲玉米輪出時機和節奏,如果有關方面有意控制臨儲輪出節奏來支撐新玉米價格,疊加玉米價格下行帶來的消費回暖,則上半年玉米整體供需形勢雖然存在壓力,但并不會特別悲觀。
(二)玉米深加工表現較強但可持續性存疑。
近年來,國內玉米深加工行業受整體經濟相對疲軟、行業產能過剩和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開工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而2016年11月以來,玉米深加工行業開工率大幅回升,2016 年下半年開工率上演V型反轉,尤其是東北地區開工率已接近飽和狀態。
這主要由于今年是玉米市場化收購第一年,為刺激玉米消費,國家積極出臺政策鼓勵玉米深加工企業生產,東北“三省一區”均對深加工企業給予加工補貼,疊加玉米價格下行、行業利潤大幅改善,如果考慮東北深加工企業補貼政策,淀粉現貨生產利潤更高,整個行業出現多年未見的普遍暴利局面,直接導致淀粉企業開工率大增。
由于前期玉米深加工企業普遍處于低庫存狀態,而今年淀粉糖或其他淀粉制品的出口量增加,小品種淀粉使用量也出現增加,促使淀粉需求在四季度集中放量。
同時,受國內玉米價格下跌、進口DDGS“雙反”等因素影響,海外玉米和替代品進口量均出現了明顯減少。
有關方面預計,2016/2017年度我國進口DDGS為200萬噸,同比下降54%。目前來看,由于進口成本進一步增加,進口DDGS成本已經比國產DDGS價格高700元/噸以上,未來我國進口DDGS數量將進一步減少,初步預計2016/2017年度我國進口DDGS將降至80萬噸,同比下降81%,需求更多轉向國內,帶動國內玉米深加工消費上升。
雖然年底玉米深加工表現搶眼,但目前看來更多是年底消費和備貨增加所致,整體需求并沒有大幅改觀,并且2017年上半年也沒有新的需求增長點,因此在加工企業馬力開足背景下,下游階段性補庫需求過后,產品價格回調概率依然較大,因此高開工率可持續性存疑,對玉米消費有促進但幅度有限。
(三)生豬養殖增長有限難以拉動玉米需求。
據農業部最新數據《2016年12月份4000個監測點生豬存欄信息》報告,生豬存欄量為36733萬頭,環比下滑2.0%,同比下降4.2%;能繁母豬存欄量為3666萬頭,環比下滑0.5%,同比下降3.6%。
2015年以來,在豬價回升的大背景下,生豬存欄量卻持續下行,環保禁養是主要原因。
新環保法、“水十條”等政策自2015年起相繼開始執行,為了達到環保標準,各省陸續設定禁養區,不斷關停禁養區內的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
生豬養殖模式開始從散養向規模化轉變,且散養戶退出速度較快。但由于用地審批、專業要求和進入門檻較高,規;B豬增長速度較慢,并且受投資回收期較長和未來豬肉價格并不樂觀等因素影響,導致現有規模型企業并不會盲目擴大養殖規模,所以生豬存欄規模一直止步不前,飼料消費方面也難有起色。
今年以來,國內豬肉市場受進口豬肉沖擊較大,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1月我國豬肉進口11.3萬噸,環比下降1.7%,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上漲36.2%,而1~10月份累計進口豬肉150.6萬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21.0%。
豬肉價格方面,2016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從年初的22元/公斤持續上漲至6月底的27元/公斤,6月底見頂回落,在10月底跌至22元/公斤的價格,隨后震蕩上行,在12月底升至23元/公斤。
可以發現,豬肉價格從2015年3月底的價格底部17元/公斤開始拉升以來已經有一年多時間,從養殖利潤來看,2015年5月份生豬養殖利潤從負轉正之后,在2016年一直保持在正的養殖利潤,近期自繁自養一頭生豬可以盈利580元左右,外購仔豬也可以盈利250元/頭左右,整體盈利尚可。
綜合看來,雖然短期內豬肉價格有所回暖,但受進口低價豬肉沖擊和養殖戶對未來豬價走勢較為悲觀的影響,尤其是能繁母豬存欄的持續下降,反映出市場對于規模擴展的悲觀態度,因此未來養殖規模增長依然堪憂,2017年上半年生豬養殖方面對玉米消費提振作用也難以奢求。
(四)物流因素攪動玉米市場。
交管運輸部門于2016年9月21日至2017年7月31日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重點開 展三個“專項行動”,即開展為期一年的整治貨車非法改裝專項行動和整治公路貨車違法超限超載行為專項行動,開展為期兩年的車輛運輸車聯合執法行動。
此次運輸新政策的主要影響在于,今后6.8米車最多裝10噸,9.6米車前四后四裝14噸,前四后八裝18噸,13米半掛車最多裝32.5噸,受此影響物流費用大幅上漲,單車運力下降,導致整體運力不足,出現了汽運、鐵路、海運整體物流成本提高和運力緊張情況。
汽車需求量則大幅增加,各重卡廠家無法完全滿足終端市場購車的旺盛需求。2016年11月重卡銷量達8.8萬輛,猛增88%,創下了中國重卡史上的歷史新高,全年將突破74萬輛,在此之前,11月重卡市場的歷史高點是在2010年11月,當時的月銷量是8.08萬輛。
由于收購主體變化,今年東北新季玉米更多需要通過汽運、港口以及鐵路方式外流,物流運力成為影響新季玉米市場走勢的主要因素。今年9月份“最嚴限超令”已使運費大幅提高,進入10月中旬后,天氣轉冷令煤炭運輸需求大幅增加,不僅導致火運和航運價格上調,更使得鐵路車皮愈發難請。在航運被擠占、車皮收緊以及超限新政變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玉米運力嚴重不足,產區玉米外運難問題尤為凸顯。
隨后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各地也先后出臺了促進東北玉米外運的政策。在玉米綠色通道及多式聯運模式等措施助力,產區玉米運往銷區,北糧南運進程加快,東北玉米大幅度搶占銷區市場份額,再加上西北、華北糧源陸續到達銷區火車站臺,整體市場供應相當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銷區飼料企業在階段性原料回歸安全庫存背景下,現階段采購原料的腳步放緩,12月份玉米價格再次走低。
2016年市場對玉米相關政策和收購情況關注度較高,而普遍關注較少的物流因素卻異軍突起,攪動2016年底玉米市場,導致很多市場主體措手不及。考慮到東北相關運糧優惠政策多數將于2017年4月底截止,因此提醒在2017年5月前后對物流情況保持高度關注。
2017年玉米市場政策回顧及展望
2016年可以稱為中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元年,今年下半年新產玉米不再進行臨儲收購,一方面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開啟玉米市場化收購;另一方面出臺如限制進口DDGS、恢復出口退稅、補貼玉米深加工企業、調整運輸等措施促進玉米消費,在供需兩端同時進行改革。因此,政策變化無疑是2016年關注的重點,簡要梳理如下:
(一)玉米停止臨儲收購。
2016年下半年東北主產區玉米上市期間,按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安排,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不再進行玉米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收購全部交由市場主體接棒。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二)恢復玉米淀粉等深加工產品出口退稅。
經國務院批準,自2016年9月1日起,將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恢復至13%。雖然出口退稅可以刺激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但需注意中國淀粉出口量在淀粉總消費中占比極少,近幾年來僅有10萬~20萬噸的年度出口量,與國內1600多萬噸的產能完全不在同一數量級,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
(三)下發玉米種植者補貼。
為支持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經國務院批準,中央財政向東北三省一區先后下撥兩批玉米生產者補貼,第一批資金3003860萬元,其中內蒙古自治區662515萬元、遼寧省457788萬元、吉林省726306萬元、黑龍江省1157251萬元;第二批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900000萬元,其中內蒙古自治區204520萬元、遼寧省141320萬元、吉林省224211萬元、黑龍江省329949萬元,兩批玉米種植者補貼累計金額已超過390億元。
(四)實施玉米深加工補貼。
東北三省一區先后公布玉米深加工補貼細則,對區域內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或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及以上的生產淀粉類或酒精類玉米深加工企業,采購消耗省內2016年新產玉米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具體為內蒙古自治區200元/噸、黑龍江300元/噸、吉林省200元/噸、遼寧省100元/噸。
受此影響,玉米深加工企業盈利情況大為好轉,采購加工熱情較高,但深加工產品總體需求并未明顯擴大,因此深加工企業高開工率可持續性存疑。
(五)設立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為東北玉米收購保駕護航。
11月,農發行、財政部、銀監會、國家糧食局四部門聯合發文明確,將在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四省(區)建立東北地區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該基金用于防范東北地區玉米市場化收購貸款風險,確保東北地區玉米收購“有人收、有錢收、有倉收”。
(六)構建玉米外運“綠色通道”緩解運力緊張。
11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全國主要產銷區玉米收購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重要精神,對進一步做好玉米收購工作進行部署,要求進一步解決好重點難點問題。有關地方政府要及時掌握農民售糧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出現“賣糧難”問題。地方政府及鐵路局積極響應,為玉米外運開辟“綠色通道”,緩解產區玉米外運的物流制約。
綜上可以看出,2016年作為玉米收儲改革元年,有關各方進行了多方面努力,推進玉米“供給側改革”,同時也出臺了諸多保障措施,保護農民利益,保證改革順利進行。2017年,玉米供給側改革任務依然較重,春節過后大量過剩玉米涌入市場可能加劇供應壓力,預計有關方面依然會采取市場化手段,維持玉米價格不跌破農民種植成本底線,在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同時,保證農民合理收益和產業鏈協調發展。
- 上一篇:節后華北玉米弱勢開局 市場博弈或趨白熱化
下一篇:綜合日報:2017年2月9日中國商品大豬市場行情綜述 - 返回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