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日糧的設計思路有很多種,其中涉及一些預防營養性腹瀉和避免并發病原性腹瀉的策略。
腹瀉是引起斷奶仔豬發病和死亡的最常見原因。腹瀉的原因有病原性的、營養性的甚至可能是由于繼發性引起。
病原性腹瀉需要獸醫干預來治愈癥狀并殺滅有害的微生物。
營養性腹瀉通常伴隨或發展為病原性的腹瀉,因此經常需要營養和治療相組合。顯然,合格的營養學家設計合理的營養方案應該能夠預防普通營養性腹瀉。
營養性腹瀉源于三個主要的飼喂設計缺陷:
首先,斷奶后不能立即大量采食會導致饑餓,隨之而來的是過量采食。即使是短期的饑餓也能夠降低胃腸系統的消化和免疫能力。因此,當營養不良或饑餓一段時間后豬過食時,消化不完全,導致過量的底物(能量和蛋白質)用于條件性致病微生物的增殖(例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
其次,通常為了降低成本的質量相對較差的飼料,不僅阻礙了早期食欲的提高,而且其固有的低消化率導致更多未消化的物質可用于胃腸道的細菌增殖。
第三,飼料中某些成分(例如大豆粉)含有抗營養因子,當采食量低時可能引起胃腸炎并損害胃腸上皮細胞的發育。
還有人認為,高濃度單糖和礦物質的飲食可能會擾亂腸道上皮細胞的滲透平衡,導致腸腔過多的水分和稀便。例如,通過改變糖(蔗糖和玉米糖漿)的量,飲食的滲透壓被控制在250和700毫滲之間。
在該研究中,小豬小腸中的水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增加,因為在類似飲食的電解質平衡下滲透壓增加,從而使腹瀉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因為豬能夠通過飲用更多的水來補償,滲透性腹瀉對動物的生產性能和健康不會有害。
然而,對于生產人員來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應該加以預防,因為要與其他形式的腹瀉區分是相當困難和昂貴的。
大腸桿菌調查
斷奶后大腸桿菌腹瀉與低消化率的飲食一直相關,因為腸內未消化的營養物有利于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增殖,導致腸腔內腸液和電解質過度分泌。這必然導致腹瀉,營養不良,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在加拿大進行的一項包括34個商業農場的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其中17個報告了大腸桿菌問題,表明絕大多數腹瀉事件發生在斷奶后3-10天。然而,斷奶后23天內的發生的病例并不少見。
在保育豬大腸桿菌腹瀉流行的農場,人們發現飲食中含有較高水平的植物蛋白來源(+ 12%),即豆粕和菜籽粕。此外,患有腹瀉的豬飼料中有較高鈣含量 (+ 25%)和鎂(+ 6%),兩者都增加了腸道中的堿性(大腸桿菌在堿性條件下大量繁殖)。此外,據報道患有腹瀉的豬的日糧中氧化鋅的使用量減少了21%。最后,在豬的飲食中電解質平衡相對減少(- 8%)。雖然本研究并未明確飼料成分與大腸桿菌腹瀉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它至少指出不適當的日糧配方可使豬腹瀉、加重腹瀉癥狀或延緩恢復。
營養與水腫病的關系
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毒素引起的復雜性腸病,它的防治一直困擾著獸醫和營養學家。一個荷蘭研究小組檢查了來自同一群的受感染和健康的豬,并得出結論,盡管水腫病與大腸桿菌(這種病例的O139K82菌株)的存在密切相關,食物因素也可能導致或加重腸道紊亂。受影響的豬表現出代謝性酸中毒的癥狀,表現為血液和腸道酸度較高。
5種干預策略
應該強調,發生腹瀉后的營養干預應與主治獸醫和營養師協商。斷奶仔豬腹瀉高發的農場,可以采取以下一種或多種措施:
預防
對于細菌性腹瀉,使用不含抗生素的日糧的處理措施同樣有用。然而,對于病毒性腹瀉,雖然接種疫苗是最有用的,但是我們強烈建議采取抗菌措施來預防繼發性細菌并發癥。
限飼
這種做法在歐洲尤其受歡迎。斷奶后的第一個星期限制飼喂,但是飼喂的量逐漸增加,直到第2周仔豬達到自由采食。現代日糧的發展和斷奶日齡的延遲,以及使用教槽料/牛奶替代品,幾乎使這種做法不切實際。不過,來自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限飼可能并不像預想的那樣對腹瀉有效。
減少抗營養因子
大豆和大多數豆類含有抗營養化合物,它們可能觸發斷奶仔豬的不成熟消化免疫系統,在攝入高劑量的這種抗營養因子之后發生腸炎和腹瀉。熱處理通常可以防止腸道炎癥,但是對于嚴重腹瀉的豬,強烈建議去掉含抗營養因子的成分。選擇合適的大豆蛋白來源在現代仔豬飼料設計中仍然至關重要。
增加采食的體積
適量的功能性纖維通過增加胃腸蠕動,能促進排便。
在保育豬的飼料中添加纖維被認為能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排泄,防止致病菌附著于腸上皮內并定殖于健康的腸道。其中,燕麥、甜菜渣、苜蓿粉、木質纖維和麥麩是目前最常見的纖維來源。
飼料質量問題
確保病原菌不會通過飼料感染仔豬是預防不必要的腹瀉的一種有效方法。為此,原料的選擇和嚴格的質量檢測程序是至關重要。飼料成品通常是經過了熱處理以減少細菌含量。例如,在丹麥要求所有小豬顆粒料至少要加熱到8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