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象重生、極度失衡 被收儲扭曲的玉米市場
- 發布時間: 2017-01-03 點擊次數:900
-
2008年起,政府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鼓勵糧食主產區玉米種植,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今年的收儲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遼寧、黑龍江的玉米余糧還剩一成,但吉林玉米農民售糧進度較慢,目前預計仍有近三成玉米尚未出售,部分地區甚至高達四成以上。
收儲之下,怪象頻出,又是何原因?
今年玉米市場價格劇烈下跌,臨時收儲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種植戶的利益,但對東北整條玉米產業鏈卻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下游玉米深加工企業成本高企,造成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部分企業因此減產、甚至停產。這反過來加劇了東北玉米過剩的局面。
收儲改革,還有多少高招?
一、收儲下的亂象叢生
怪象一:最好玉米成庫存,產業只收差玉米
15年全國玉米收儲價格首次從2200元/噸下調至2000元/噸(一等玉米收購價2080元/噸,二等為2040元/噸,三等為2000元/噸),但并未阻止玉米繼續增產。15/16年度全國玉米產量再次創出歷史新高2.246億噸,供大于求的情況依然嚴重。在沒有實施臨時收儲政策的河北、山東地區,玉米市場價格已跌至1600-1700元/噸,遠低于東北臨時收儲價格。實際上,收儲價2000元/噸已經是玉米種植戶能獲得的最高報價,這就導致農民更愿意將玉米賣給臨儲。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臨儲規模已經突破1億噸。直屬庫糧庫庫存早就已經被填滿,政府還租用私人倉庫代為收儲,用來增加庫容。近期,陸續又有一些小的糧庫加入到收儲大軍中,但仍無法滿足種植戶售糧需求。一旦有新的收儲庫存開放收糧,門口立刻就會聚集起大批售糧車隊。
目前一般從送貨車輛抵達到卸完貨,至少要等待兩天時間,農戶售糧難度可見一般。為了緩解收儲壓力,臨儲收購玉米的質量標準也有所調高,霉變率必須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在14%以下,但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國儲。在巨大供求矛盾下,只有最優質的玉米才可能進入臨儲,品質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尋出路。
而恰恰相反,下游玉米深加工企業卻面臨收糧難的問題。目前東北玉米臨儲收購價高達2000元/噸,使得種植戶對玉米價格預期過高。而如果以臨儲價格收購,玉米深加工企業必然將面臨深度虧損。當前東北玉米淀粉出廠價普遍在2200-2300元/噸,而平均1.34噸玉米才能生產1噸玉米淀粉,另需500-600元/噸的加工費用。
即便算上玉米油等副產品,淀粉企業的玉米成本盈虧平衡點差不多也就在1500元/噸左右。玉米酒精企業生存狀況也同樣堪憂,平均3噸玉米產1噸酒精和0.85噸DDGS。酒精價格目前僅4800元/噸;DDGS更是受到進口劇烈沖擊,價格從2400元/噸暴跌至1400元/噸。加上1200元左右的加工成本,只有在玉米收購價低于1600元/噸時,玉米酒精企業才能盈利。
雖然吉林省已出臺補貼政策,給予深加工企業每噸玉米150元補貼,但這也僅僅勉強能維持生產。為了能夠以一個較合理的價格收到玉米,深加工企業只能被迫降低玉米收購標準,從而避開與臨儲競爭。目前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接受的玉米霉變率普遍在5%-10%之間,遠遠高于臨儲的2%標準。
怪象二:銷區玉米向產區倒流
我國玉米的主產區是東北和黃淮海地區,而銷區主要集中在華東和華南。顯然,產銷區域分布狀況決定我國玉米流通基本應以自北向南為主。但今年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大量河北、山東等地玉米逆流而上進入東北,令東北玉米不僅自身供給過剩嚴重,還要面臨華北玉米競爭。
由于我國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僅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并未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造成各地玉米價差明顯。享受臨時收儲政策的東北地區玉米價格能達到2000元/噸以上,但其他地區玉米價格則便宜許多。尤其是另一玉米主產區黃淮海地區,供給過剩嚴重,當地玉米價格已跌至1600-1700元/噸,與東北地區的價差高達300元/噸以上。
雖然東北臨儲明確只收當地糧,但如此巨大的價差仍給了某些不法之徒可趁之機——他們不惜花費約250元/噸的運費將河北、山東玉米運往遼寧、吉林,再摻雜至東北玉米中趁機混入臨儲,從而賺取每噸50元左右的利潤。
雖然,近期收儲倉庫對于外地糧的監管明顯加強,但仍很難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發生。而河北、山東玉米在流向臨儲的道路受阻后,又開始轉向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盡管東北玉米加工企業的收購價不及臨儲收購價格,但仍遠高于黃淮海地區當地價格,對于河北、山東玉米貿易商仍具有很強吸引力。玉米深加工企業為了能將成本降低,對此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顯然,這種南糧北調的現象違背了政府出臺臨時收儲政策的初衷,不但達不到補貼當地農戶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費了高額的物流費用。
怪象三:從“買糧買不著”到“賣糧賣不掉”
15年底新糧剛上市階段,農民普遍對玉米價格預期較高,存在囤貨惜售的現象。一些代儲庫為了能盡快收足玉米配額,不惜在玉米收儲價格之上提高20-30元/噸收購,以提高農民售糧積極性。玉米深加工企業更是遭遇糧荒,由于產成品價格倒掛,這些加工企業的收購價格難以達到臨儲收購標準。有些企業為了維持生產,咬牙將價格上提至1900元/噸收購,同時放低霉變率要求,但仍難以從市場收到玉米。
今年以來,玉米收儲政策取消的預期越來越強,國家層面多次強調適當調減玉米庫存,傳達的信號十分明確——玉米價格已經到了不得不降的時候。隨著玉米收儲庫存已接近滿容,4月30日前收儲工作就將結束,農民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春節以后,農民的收糧積極性明顯提高。在我們調研過程中,無論是收儲倉庫,還是加工企業,門口排隊賣糧的車隊都大排場龍。而截然相反,下游需求端的態度卻急轉直下。
由于玉米價格下跌的預期強烈,從貿易商到玉米加工企業、甚至到了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產成品企業都不敢貿然囤貨。大多數企業玉米原材料庫存較往年減少過半,多數貿易商已經停止收糧。這種供需格局的陡然轉變更加加劇了玉米市場的恐慌情緒。在我們調研的一周內,玉米收購價格又普遍下調了20-30元/噸。
二、成也收儲、敗也收儲
2.1 初衷穩定糧價,不想物極必反
收儲穩定糧價,保障糧食安全。臨時收儲政策是從08年開始實行的,一開始的確是起到了穩定物價,保障農民正當利益的目的。當年國內糧庫告急的時候,正是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農民的信心,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但11年以后,國際農產品(行情12.37 停牌,買入)價格開始大幅跳水,玉米收儲價格卻逐年提升,令我國的玉米及下游玉米淀粉、酒精等加工產成品均失去了國際競爭力,產品無法出口,只能國內消化。
大豆種植戶批量轉種玉米,加之需求下滑令供需失衡。而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卻不斷提升的價格驅動下空前高漲,尤其14年大豆取消收儲后,東北的大豆種植戶開始批量轉種玉米。盡管大豆種植有補貼,但補貼力度有限(最高的黑龍江省也僅60.50元/畝),根本無法激勵起農民的種植意愿。另一方面,近幾年來人力成本日益高漲,留在農村務農的大多都是年老體弱者居多。
玉米種植目前已經基本可以實現機械化作業,而大豆種植仍還有大量作業需要人工完成。無論從實際收益角度考慮,還是種植方便程度而言,種植玉米都更優于大豆。更何況大豆對于土地肥沃度影響較大,需要糧豆輪種才能取得較好收成。而農民一般都有固定的種植習慣,不太愿意不斷變換種植品種。
這些因素使得國內玉米產量在過去幾年中大幅增長,而需求卻由于經濟增速下滑以及養殖業去產能而出現一定萎縮,玉米供需失衡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更為嚴重的是,國內外的巨大價差促使木薯淀粉、DDGS等替代品開始大量通過進口、走私等途徑進入國內,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玉米供給過剩的局面。
2.2短期托底可行,長期市場倒退
玉米成本價格過高,令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缺乏競爭力。臨時收儲政策,確實可以起到支撐玉米價格的作用。從種植戶角度而言,短期內的確可以保障他們的收入,但下游玉米加工企業卻對此苦不堪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只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這就造成東北玉米價格遠高于其他不執行收儲的省份,也令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遠高于其他地區企業。
相應地,高成本也會推高產品價格。東北玉米淀粉的出廠價普遍在2200-2300元/噸,而華北玉米淀粉基本在2100元/噸上下。即便如此,東北玉米淀粉企業也仍處于虧損之中,而華北則尚有盈利。而且東北地處偏遠,除去出廠價較高外,其運費也要比華北地區高出100元/噸以上。因此,產品到達客戶手上的價格差異更為明顯,這樣的境況令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競爭力。尤其是最北部的黑龍江省,雖然玉米產量全國威高,但由于運費成本過高,當地玉米深加工企業紛紛陷入停產、倒閉的窘境。
下游企業退出市場,不利于東北玉米產業鏈長期發展。如果東北玉米價格持續高于其他地區,那么下游玉米深加工企業將會陸續退出東北市場。這無疑會使本就供給過剩的玉米市場雪上加霜,東北玉米將更難以在市場上銷售。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東北玉米價格維持虛高,但銷售渠道奇貨可居,農民在賣糧過程中可能需要花費大量尋租成本。長期來看,對玉米種植戶和深加工企業而言,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
2.3 臨儲玉米流通也困難重重
國儲拍賣信息不對稱,市場購買意愿低。首先,存儲玉米對于倉庫的環境要求較高,溫度、水分都會對玉米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尤其當存儲期長達一年以上之后,實際庫存玉米的質量參差不齊。而在臨儲玉米進行拍賣時,買家對于玉米質量情況并不知情,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也令買家購買國儲拍賣玉米的意愿較低,國儲拍賣經常遇到流拍的尷尬局面。
高額存儲費用下,國儲出庫難度重重。其次,即便有少部分玉米得以成交,但在實際交貨過程中又會遇到極大阻力。國家給予收儲倉庫每年的玉米存儲費用為80元/噸,對于倉儲企業而言,收儲玉米利潤較為可觀。這使得過去幾年內大批玉米相關企業開始興建倉庫,就為了能夠承接國儲玉米任務,有些甚至放棄了原先的主業,開始專注倉儲業務。但國家給予的倉庫費用是按實際庫存數量撥付的,而非庫容,因此倉庫并不希望自己庫里的玉米再往外流。實際在交割拍賣的國儲玉米時,這些倉庫往往會各種刁難,交割工作全部完成有時要長達一個月時間。
2.4 補貼流向土地所有者,種植戶實際受益有限
收儲令東北玉米種植利潤可觀。東北玉米單產較高,普遍在500公斤/畝以上,部分地區甚至可以達到800公斤/畝。同時,玉米收儲價逐年提高,也令農民對于來年收益情況有著過高預期。14年中玉米價格一度高達2600元/噸,按此計算,每畝收入高達1300-2080元。即便按15年玉米價格2000元/噸計算,每畝收入仍在1000-1600元之間。而在不考慮人工成本的情況下,每畝的種植成本約為400-500元。這就意味著種植玉米每畝利潤最高達到過1500元以上,目前基本在600-1100元。
直補政策推行后,土地出讓費用將趨于合理。玉米的高額收益也推動土地出讓價格水漲船高。15年的包地費用甚至已被推高至600-800元/畝,幾乎大部分土地種植收益都歸屬了土地承租者。不需要耕作就能享有如此高收益,顯然與政府“誰種地誰受益”的政策初衷相違背。而由于15年玉米收儲價格下調,最終包地收益大大低于預期,過半包地種植戶并未獲利。加之收儲政策取消預期加強,今年包地形勢大不如前,即便降至每畝400元,也依然乏人問津。
三、對于后期玉米價格的判斷
3.1 陳糧低價拋售,短期玉米價格承壓
短期玉米價格走勢主要取決于陳糧拍賣價格。今年全國收儲玉米量已達到1億噸以上,玉米存儲壓力較大,因此需要處理掉一部分前幾年的陳糧來為新糧騰出庫容。市場普遍預期近期國儲就將開展陳糧的公開拍賣,這也被認為是政府設定的玉米市場價格標準,對于后期玉米價格有著很強指導意義。
12年陳糧定向銷售處理,對市場影響有限,F階段國儲玉米庫存已超過2億噸,除了今年收的1億噸新糧,13、14年的陳糧也大量積壓,甚至還有部分12年的陳化糧。其中,12年的陳化糧性質已經發生變化,不適合用作飼料和淀粉原材料,只能加工成玉米酒精。加上12年玉米產量本身不大,陳化糧庫存也有限,政府大概率將通過定向銷售消化這部分庫存。
13年陳糧拍賣或令玉米價格再次跳水。目前最主要的庫存還是13、14年的陳糧,除了體量大意外,玉米品種差也是其難以消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氣候原因,13、14年玉米品質普遍較差,臨儲收購玉米的霉變率標準為5%以下,遠高于今年2%的標準。但終究年內仍需解決這部分陳糧問題,尤其是13年的玉米,如果今年無法將它們處理出去,明年變為陳化糧后就只能供玉米酒精使用。
市場傳聞近期就將有一批13年的國儲玉米準備進行公開拍賣,部分企業甚至為此停止收購現貨玉米,期待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取原材料。根據我們的調研顯示,企業對于13年玉米的接受價格普遍不超過1500元/噸(實際交割過程中還需花費150元左右的移庫費用,同時代儲庫出庫過程中也會有一些人為干擾因素)。因此,我們認為這批13年陳糧的拍賣底價設在1300-1500元/噸較為合理。如果最終拍賣價格果真跌至1500元/噸以下,無疑對目前的玉米價格產生巨大沖擊,不排除短期內玉米價格就會出現跳水可能。
3.2 明年玉米價格不超過1500元/噸
明年玉米供給仍然充裕,玉米價格依舊承壓。盡管農民對于明年玉米價格下跌的預期較強,但根據我們調研結果,16/17年度東北玉米種植面積不會出現明顯下降。原因很簡單——沒有其他更賺錢的作物可以種植了。種植玉米每畝利潤基本在600-1100元之間。相比之下,種植大豆每畝利潤不到300-400元。
即便加上大豆直補最高60.50元/畝,綜合每畝收益也僅360元,遠遠低于玉米。而東北天氣寒冷,小麥只能種植一季,與華北等地區種植兩季相比不具有經濟優勢;水稻則只適宜水田種植,和玉米的替代性不強。因此,明年玉米的產量很難見到實質性減少,總體玉米供大于求的情況還將延續。
玉米下跌程度取決直補政策細節。收儲政策現已起不到穩定價格、調節市場的作用,玉米直補到了不得不實行的時候。但由于擔憂玉米價格市場化后,價格暴跌的程度或許將大大超過農民的心里接受度,不排除政府在設置目標價的同時,再設置一個相對較低的托底價。目前傳聞可能的方案有兩種:
1)目標價格1900元/噸,政府按市場價與目標價之差給予農民補貼;2)政府托底價1500元/噸,再給與農民400元/噸的補貼。兩者看似都將最低價格設置在1900元/噸,但實際效果仍略有差異。第1種方案將價格完全交由市場決定,按明年玉米的供需格局來看,玉米價格大概率將跌破1500元/噸,而農民幾乎不能獲得超過1900元/噸的收入。第2種方案更像是變相收儲,不過收儲價大幅調低并給予一定補貼,這種情況下玉米價格將在1500元/噸附近震蕩,而農民實際收入也可能突破1900元/噸。但無論何種方案,明年玉米價格都不太可能超出1500元/噸,遠遠低于今年2000元/噸的水平。
3.3 玉米地區價差或出現反轉
直補落地后,東北玉米產業將重獲價格優勢。玉米直補政策預計只會在主產區執行,以實現種植區域調整的目的。這也意味著當直補政策正式落地后,主產區的玉米可以獲得顯著的成本優勢。這也將最終傳導至價格上,令東北玉米價格重新低于非主產區,從而盤活東北玉米產業鏈。在此背景下,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最為受益,企業競爭力將明顯加強。
四、投資建議
無論從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玉米價格下跌的趨勢已基本確立。在成本下行驅動下,玉米深加工企業(尤其是東北地區的企業)將迎來顯著利好,關注味精標的蓮花健康(行情5.14 停牌,買入)、梅花生物(行情6.52 停牌,買入),燃料乙醇龍頭中糧生化(行情13.44 停牌,買入),添加劑公司金河生物(行情10.1 停牌,買入)。此外,玉米也是重要的飼用原料,隨著養殖行業進入景氣周期,養殖鏈公司將出現成本下跌與價格上漲的雙輪驅動,推薦溫氏股份(行情35.22 停牌,買入)、牧原股份(行情23.28 停牌,買入)、正邦科技(行情6.66 停牌,買入)、天邦股份(行情12.13 停牌,買入)、圣農發展(行情21.22 停牌,買入)、益生股份(行情34.4 停牌,買入)、民和股份(行情21.58 停牌,買入)、仙壇股份(行情49.25 停牌,買入)、海大集團(行情15.05 停牌,買入)、金新農(行情14.43 停牌,買入)、唐人神(行情12.64 停牌,買入)、大北農(行情7.1 停牌,買入)、新希望(行情8.05 停牌,買入)、禾豐牧業(行情12.93 停牌,買入)等養殖產業鏈標的。
五、風險提示
政策推進不及預期;氣候性災害。
- 上一篇:元旦豬價重新沖擊上漲 后市仍有望高位運行
下一篇:未來我國豆粕市場資金面與供需面的博弈將進一步加劇 - 返回新聞列表